查看原文
其他

鲁宾斯坦说:“大师,就是每天练琴的学生。”

2016-09-09 梅雪林 西方音乐评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088xkxms&width=500&height=375&auto=0震撼!意大利钢琴家北极浮冰上演奏歌曲


   一位记者问钢琴巨匠鲁宾斯坦:“大师,请问怎样才能区分演奏大师和学生呢?”他回答说:“大师,就是每天练琴的学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73wuemlc&width=500&height=375&auto=0
阿·鲁宾斯坦演奏、普列文指挥《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钢琴上的技巧完全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中国年轻学生的技巧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钢琴教育大师阿里·瓦迪说:“技巧‘太’好是危险的!我用‘危险’这个词是有独特含义的。” 大师之意就是,如果只懂得练技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修养,不平衡的偏向就会影响长远的发展,所以他用了“危险”这个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512kju0n&width=500&height=375&auto=0钢琴家阿里瓦迪采访钢琴家基辛

与女青年钢琴家江晨博士的对话(摘录)

 梅雪林:法国和中国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区别是什么?

 江晨:从整个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来说,他们一开始就注重孩子个性的发挥和塑造,不是教孩子听话,而是首先要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家长不会强行制止,而是比较民主,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关于未来的道路,家长一般会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试想,从一个不到两岁的孩童嘴里冒出一个斩钉截铁的“不”字,中国的母亲会有什么反映呢?管教起来当然困难重重,但这样的教育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以后从事艺术工作时的创造动力。

  梅雪林:从小学音乐的孩子大多吃了不少苦,你吃苦多吗?

 江晨:我从没觉得十分苦,常开玩笑说父母“骗人有方”,引导我把钢琴当成一个大玩具,很早就开始把钢琴当作好朋友。

 梅雪林:还记得当时一天练多长时间吗?

 江晨:小学四五个小时,中学适当多一点,比赛以前达到八个小时。

 梅雪林:还记得小时候父母用什么方法让你觉得钢琴不枯燥吗?

 江晨:用各种方法“骗”啊!把原本枯燥的小巴赫,说成左手的低音是爷爷在跳舞,右手是我自己在跳舞,给我一种很生动的感觉,很高明吧?其实,很多大师级的教授在上课时都会举一些生动浅显的例子,比如把音乐起伏比作山峦起伏;把安静的伴奏音型比作水波荡漾,夜空星点等等。就此,我曾请教过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钢琴教育家、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凯宁,他说:“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的,日常所见的都会反映在音乐中。”我恍然大悟:所谓深入浅出,原来越深刻的道理越明了啊!

 梅雪林:学音乐受家庭的影响大吗?

 江晨: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是很多的,四五岁时就听熟了《彼得与狼》,还有《卡门》和《蝴蝶夫人》等歌剧。当然只是一种熏陶,但是对整个音乐语言的领会是很有帮助的。其实父母很少细致地指导我怎么弹钢琴,六岁后练琴就没有人管了。但是为了奖励我练琴有成效,爸爸会跟我一起玩视奏,弹意大利歌曲,我弹旋律,爸爸弹伴奏,非常优美。

 梅雪林:为什么会选择钢琴呢?

 江晨:家里也没有说是一定要我学音乐,只不过他们能对我的影响也只能是在这方面的。学钢琴是为了打基础。后来可能是由于成绩比较好,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钢琴,七岁参加上海市少儿钢琴比赛,糊里糊涂就得了奖。

 梅雪林:七岁时对得奖有什么感觉吗?

 江晨:好像记得领奖拍照片,记得穿着漂亮的演出服弹一架非常好的琴,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弹出这么优美的音色,越弹越高兴,在台上摇头晃脑自得其乐。那时在跟郑曙星老师学琴,记得比赛前,她比我还要紧张。

 梅雪林:小时候在国内的学习和后来到国外上大学,这其间的教学方法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吗?

 江晨:如果说国内的老师更注重指导、点拨的话,那么国外的老师更擅长启发、探讨和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特色;国内的老师讲得细致入微,而国外的老师更致力于宏观把控,即便是讲细节,也旨在以小见大。当然,这与我本人在国内打好基础,去国外深造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不同的阶段自然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梅雪林:你认为中国目前的钢琴教育发展得怎么样?

 江晨:没有,不觉得中国的音乐教育比国外差很多。只是受到一些限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比较单一。从钢琴教学来讲,我们音乐学院的传统还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留下的,改革开放后也作了各种尝试和摸索,总的来说底子还是好的,不断有好的人才涌现出来,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国际比赛上拿奖,但还是需要改进和丰富。归根结蒂还是因为中国离钢琴音乐出生、成长的土壤太远了,所以需要我们这些接近过那土壤的人回来,使它富有生命力,充满新鲜血液。

 梅雪林:从钢琴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说,有那一些是需要借鉴法国人的?

 江晨:法国的钢琴学派传统的来讲,是追求那种颗粒饱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不一定很浑厚但是清晰圆润,这是20世纪初的法国标志,偏重轻巧、可人,和感官上一些很细腻的东西。从钢琴技法方面来讲,在几十年中国比较封闭的情况下,整个世界的钢琴技法是在往多样化发展,每一个作曲家有他特定的音质,中国欠缺的是音色和表现风格的多样性。我们不可能用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表现手段去演奏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音色应该像调色板上的无数种颜色,如果只有几种有限的色彩,整个效果就会很呆板。

 梅雪林: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中国很少有人四十岁以后还在舞台上演奏钢琴,但是国外像鲁宾斯坦、波恩斯坦等大师,这年龄恰恰是“黄金时代”,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江晨: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俄罗斯有一位很著名的游泳教练,曾经训练出奥运会的游泳冠军,自己却是“旱鸭子”。很多人自己会弹却说不清为什么。从客观上来看,还是讲机遇的,拿中国来说,学钢琴的比比皆是,上海起码有十万吧,要冒出新秀除非出类拔萃,否则也就淹设在汪洋大海之中;其次,从机会上来看,到了三十多岁,圈内外的人相对就钢琴家的要求反而会有所谅解,一旦缺乏上台演奏的机会和动力,自然而然琴技就开始衰退,加上忙于教学了,等于说一个人要作两个人的事情,这更是难为的了。对于演奏家来说,一天不练,会马上觉得生疏。我刚来上海演出、讲学时,我的法国老师(也是许忠的老师)墨赫莱就忠告我“千万不要让学生把你的精力吃完了……每天早上我是留给自己练琴的!”——伟大演奏家与钢琴技术风格演变丨法国学派

 梅雪林:那你现在每天还坚持练琴吗?

 江晨:尽量要做到每天练,因为在钢琴上的状态已经成为我健康的一部分。我的手指如果和琴键的关系不好,就像生病一样不舒服,觉得好像是有一个地方不对了。


女性学钢琴的局限性

 梅雪林:演奏钢琴讲究爆发力,你觉得女性学钢琴本身具有一种局限吗?

 江晨:不仅是钢琴吧,指挥家是女性的更少,这与女性的生理条件有关。近年来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发展,女钢琴家比以前要多了一些。但无可否认的是,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对事业的追求相对会受到体力的影响。钢琴毕竟是一件庞大的乐器,要一直有驾驭它的体力和脑力是不容易的;其次,有一点也不能忽视,大多数作曲家是男性,女钢琴家弹的多是男性的作品,这本身似乎就不平等(笑)。多数人认为“男性”是好的,宏伟是好的,弹得秀美、小家子气就不好,人们还是有根深蒂固的看法。拿世界钢琴比赛来说,最大的肖邦钢琴比赛的共有二十四个评委,女的最多也只有两三个,当然从整个环境来看,女性的长处(敏感,细腻的交流能力)大家并没有看成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那种根深蒂固极难改变的对女性的不平等。

江晨,1974年出生于上海,五岁学琴,七岁获上海首届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十一岁时即与著名指挥家黄贻钧及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成功演出了阿隆•阿甫夏洛摩夫的钢琴协奏曲《中国主题与节奏》,并灌制了唱片与音带。1992年,她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并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先后获得钢琴、室内乐、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硕士;1998年在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获得钢琴博士。她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年轻的“全能型演奏家”。江晨先后师从郑曙星、杨晏如、王建中、巴斯卡尔∙德瓦用、米多尼克•梅尔莱等中外著名钢琴教授。江晨曾获得日本园田高弘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1990年)、法国圣•农•拉波戴舍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1994年)、第十六届埃皮纳尔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1997年)。与她合作过的有瑞士国家交响乐团、法国METZ交响乐团、法国Montbeliard交响乐团、波兰国家室内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等。江晨在欧亚各国的音乐舞台上都很活跃。她熟悉法、英、德等多国语言,演奏技术娴熟、细腻感人,风格纯至、富于激情,深受听众欢迎。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江晨在国内十六座城市成功举办了个人的巡回独奏音乐会,随后应上海音乐学院之邀,在该院钢琴系任教,担任钢琴主科教研室主任。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

北上广音乐会转票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今天公众号推荐购买的音乐图书

从莫扎特“像油在流”的神奇连音,到贝多芬海洋般汹涌澎湃;从克拉拉•舒曼“铅笔素描般清晰”的触键,到鲁宾斯坦火山般浓艳的演奏——《不朽的钢琴家》一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群像。荣获普利茨奖的评论家兼作家哈罗德•勋伯格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甚至他们令人捉摸不透的癖好。作者搜遍每一片材料,将其一一罗列,并加以分析阐释。勋伯格充满智慧、幽默风趣的文风令本书超越了音乐的范畴,即使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忍不住一看到底。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梅纽因米开朗杰利丨精炼的钢琴演奏发展史丨布伦德尔伊利亚•穆辛丨阿城丨瓦格纳范竞马丨阿格里奇丨托斯卡尼尼郑京和赵晓生肖邦张昊辰郎朗格拉夫曼丨弦乐必读丨郑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大师记忆丨索弗罗尼茨基丨波格雷里奇尤金娜丨纪念马勒丨重磅译文丨索弗罗尼茨基丨王健谈巴赫丨纪念瓦格纳刘诗昆丨杨梦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孙颖迪卢卡斯·迪巴格丨古尔达丨霍洛维茨他曾为毛主席演奏丨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波利尼访谈丨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丨讨厌孩子的霍洛维茨和喜欢孩子的鲁宾斯坦丨小泽征尔的坚持丨阿格里奇11岁的爱情十六岁便击败奥伊斯特拉赫的内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谈钢琴教学丨纪念阿劳丨著名钢琴家谈肖邦陈萨谈钢琴家生涯丨陈萨语录丨陈宏宽的教、学感悟丨纪念科尔托丨纪念小提琴大师胡贝尔曼丨李传韵但昭义谈培养李云迪、陈萨的经验丨马友友《钢琴背谱十法》丨从解构主义视角看钢琴音乐表演中的个性问题丨听作家余华讲述勃拉姆斯的孤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